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带着超市去逃难第57节(2 / 2)

  看了报纸上足足写了四行半的适用病症,?所有人心里都只有同一个想法。

  青州的人是不是疯了?

  怀着“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离谱”的想法,?众人略过前面的长篇大论,?直接跳到了制取方法。

  “首先收集大量的青霉(可从发霉的水果、蔬菜、馒头等收集),?将米磨成汁混合用芋煮成的汁作为培养液,?植入青霉培养七天,然后……”1

  众人:“???”

  东西坏了还吃,?可是要闹肚子的,?怎么还要把发霉的地方好好养起来?这这这……这看着比符水黑狗血还不靠谱啊。

  “青州,唉,多好的开始,怎么也想不开去求神问道了。”

  说话的人重重地把报纸拍在桌子上,一脸的恨铁不成钢。他骂骂咧咧地把青州的人从上到下数落了个遍,又对公认医术高超德高望重的名医冷嘲热讽,说了个痛快。

  等他骂得口干舌燥,终于停下来准备喝口水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了桌角的旧报纸,目光一凝,随手把茶杯扔到一边,拿起了那些报纸。

  自从这次医学盛典开始,青州的报纸就变得极厚,价钱却没有变化。多加的是医学类的版块,包括这十天来的编纂成果,某位名医在授课时提出的小窍门或经验之谈,保持卫生的重要意义,遇到传染病该如何简单防护……等等。

  后面的小故事也和这些有关,让人在哈哈一笑之中记住什么不能吃,流血不止如何包扎,鱼刺卡住了该如何处理……零零散散事无巨细,隔着文字都能看出背后之人的良苦用心。

  这样的青州,怎么会和那些用拙劣的把式蒙骗钱财的人一样呢?

  那这青霉素……不妨试试?

  怀着类似想法的人不少,毕竟也不是多麻烦的东西,材料也非常便宜,效果还吹得天上有地上无,很难让人不好奇。他们备齐东西,准备按照报纸上写的做法试一试。

  这一试非同小可,各方势力之间连仗都顾不上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牢牢地吸引在青霉素上。

  神药!

  不,单单说是神药都算贬低了它,古往今来有不少东西被冠以神药的名字,却从没有一种药真的能包治百病。

  虽然过程繁琐,还不好操作,一不小心就会把神药做成了毒药,但神药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让许多原本只能等死的人有了生的希望。

  “为什么叫‘青霉素’,奇奇怪怪的名字,一点也配不上它的神奇,依我看,起码该叫‘金霉素’。”

  “许是因为此药是从青霉之中提取出来的。”

  “从青霉中提取的就该叫‘青霉素’?起码得叫‘青霉金’。”

  “此言差矣,就算非要带上‘青霉’二字,也该是‘太玄造化蕴灵大衍青霉’。”

  “是极是极!”

  ……

  青州又一次出名了。

  青州出产的东西质量很好,样式独特,本来就大受追捧,青霉素一出,众人几乎将青州——尤其是清水县——当成了神仙住的地方,觉得当地无病无灾,百病不侵百毒不入。只要有条件,就一定要把身边的一切都换成青州的东西,大家都觉得这样能保佑一家老小身体健康。

  青州不对外售卖粮食,众人不得不遗憾地放弃这一方面。住在青州附近的人则乐开了花,专门去从青州流过来的河水中取水饮用。有脑子聪明的每天起个大早,运水回城里卖,取名叫“无病水”,生意火爆,赚了不少钱。

  其他地方的百姓没有地利之便,但也有颗祈求家人健康的心。有村子建起了庙,买了近期的报纸供在里面,村里有人生病了,就准备些东西去庙里跪拜祈求,然后抱着报纸请识字的人看看该如何医治。就连做法事都多了个朝青州叩首的步骤。

  这是普通百姓的做法。不少富贵人家派人携带重金前往青州,希望能请几位名医回来,留在家中专门给他们医治。名医们收下了钱财,把他们痛骂一顿赶了出去,然后转头把钱捐给了医学研究所。被派来的人面面相觑,但名医和青州他们一个都得罪不起,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青州。

  孙远把这一路上的见闻细细说来,学得活灵活现:“……那天在路上遇见了几个小姑娘,挎了个篮子,羞羞答答的不知道要干什么,看见我们还躲开了。我叫了个伙计偷溜回去,发现她们在冲着青州的方向磕头。”

  孙远故作神秘,宣宁却提不起什么兴趣。

  磕头嘛,多常见啊,外面的人冲着青州磕头,青州的人朝着清水县磕头。清水县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倒是没那么迷信了,不过没事的时候爱去医学研究所那边溜达,跟里边的人说句话能把嘴笑歪了,活生生一个大型追星现场。

  不过,为什么会“羞羞答答的”?

  孙远笑得越发意味深长,宣宁突然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伙计说,”孙远压低声音,挤眉弄眼:“她们在祈求青州那位大人保佑自己……早日怀孕生子。”

  宣宁:“……”

  对不起,他们青州没这种功能,也不提供这项业务。

  她更没有!

  孙远看着宣宁目光复杂欲言又止的表情,笑得乐不可支,整个人笑趴在桌子上。他体型高大,在外奔波这么久又晒黑了不少,像只棕熊蜷缩在椅子上,肥厚的脊背伴随着大笑声颤动,让人怀疑吹口气能不能吹出来一个肉坑。

  宣宁向后靠在椅背上,幽幽道:“你胖了。”

  不是普普通通的胖,是整个人都胖了几圈,坐在那儿都快看不见椅子了。

  孙远的笑声一顿,他抬头看了看宣宁,后者目光平静,表情淡然,让人看不透心里的想法。他脸上的笑容略收了几分,眼睛注意着宣宁的表情,嬉皮笑脸道:“可不是嘛,这生意越做越大,每到一处总有人请吃席,我也得经常请请那些生意上的老朋友,还有当地的官员和地头蛇。那么多东西吃进肚子里了,总得有点用处,一来二去,肉可不就越长越多了。”

  宣宁不置可否,端起茶杯抿了口茶。

  孙远心里一慌,在外面待的时间长了,下意识拍起了马屁:“我路过明州的时候,听说沈家羡慕青州的现如今的声望,生搬硬套,试图效仿咱们的做法,广发请帖,邀请各位大家齐聚明州,重修典籍,说是要给天下学子立一根标杆,以后都按着那个来。”

  宣宁安静地靠在椅背上,眨了眨眼。

  孙远摸不清她的想法,只好硬着头皮说下去:“但、但是,但是压根没几个人去,明州本地的大儒去了沈府,沈家家主沈启荣高高兴兴地迎出来,却被当街臭骂了一顿,那些眉毛胡子花白的老人家挥起拐杖就要揍,边揍边问他沈启荣是个什么人,怎么敢给读书人立规矩,怎么敢解释圣人之言。”

  宣宁对此毫不意外。

  研究所天天吵得热火朝天,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才是对的,这还是明知道病人不同效果不同的医学,这还是能通过实践来辨别正确与否的学科。至于那些文学经典,圣人之言,因为没有标点,文字写得又简略,一句话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偏偏还都能解释得通,慢慢地分成了不同的派别。

  读书人心高气傲,平时几个派别之间就经常斗得火花四溅,沈启荣偏偏要选一种誉为正宗,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没事找事,什么叫火上浇油。只挨了这么一顿骂,还得归功于沈家能触及到的势力范围不够,知道消息的人不多,不然,他这一出简直是自掘坟墓,断送了沈家更进一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