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59章(1 / 2)





  ……

  霍五那句“非友即敌”的话放出去三日,城门口守军记录下举家搬迁的人家,只有四户。

  一户读书人,家主是个考了四十年举人不第的老秀才。

  是个酸儒,口口声声“忠孝仁义”,不与贼逆为伍,还写了一篇讨霍逆文,要往布政使衙门去。

  他几个儿子知晓此事,吓得要死。

  这有一言半语传出去,阖家都要受牵连。

  不能弑父,就算将老爷子软禁起来,也有一时看不到的时候,没有法子,几个儿子一商量,就变卖产业,带了昏睡的老秀才离了金陵府。

  两户弥勒教骨干,一个是金陵教首、一个是护法。

  两人出身寻常,一个是小商贩,一个养妓船的。

  这些年借着弥勒教的招牌,两人没少敛财。

  按理来说,滁州军得了金陵,他们只有欢喜的。

  可谁让滁州军行事,忒独。

  当年在滁州清查教徒之事,可闹得鸡飞狗跳,使得不少弥勒教骨干躲到金陵来。

  那哪里是清查?

  恨不得查到吃奶的时候,能做到一府教首与骨干的人,谁手上清清白白的?哪里禁得住那样查?

  与其“公审”一回,名声狼藉,被发配扫大街,还不若趁着滁州军没想起收拾他们赶紧走人。

  还有一户,则是家主在京城做官,论起来与宋家还有些私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家中留守的长子与老管家商量后,又私下里请教了宋林一回,私下里送了田契、房契,就举家南下,往杭州去了。

  除了这四户举家搬迁,剩下零星走的就是客居的商贾。

  有几个闽地海商,怕过后再起战端,困在金陵,回老家去了。

  还有两个蜀地商贾,也惦记着回乡避乱。

  按照过去的章程,可以包船走水路,一路沿江逆流而上。

  如今却是水路断了,中间隔着一个“大庆国”。

  这两个蜀商与薛彪有旧,就预备了重礼,上了薛家。

  薛家在金陵城有私宅,眼下却是没有住在私宅,而是太尉府后的宅子里。

  滁州军头目,基本都住在这边。

  都是原本布政使衙门属官的住处,大的三进、四进,小的两进。

  薛彪的身份在这里,自是分了一处四进宅子。

  他看了礼单,就叫人请了客人进来。

  就算他们不来,薛彪歇过这几日,也要开始见城里商贾。

  他这个财务大总管当着,总要弄个开堂彩来,才不会被人小瞧。

  之前不管霍五怎么在人前抬举他,他自己心中有数,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