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一姐还是小学鸡第83节(1 / 2)





  婆奶奶搞不清楚这老头想干嘛,只招呼几个小孩:“赶紧过来帮忙,趁太阳好把鱼弄了。”

  江海潮过去帮忙抠鱼鳃,提出要求道:“婆奶奶,鱼头我们也烧了吃吧。”

  咸鱼肉挺好吃的,但是咸鱼头一点也不好吃,干巴巴的,好糟蹋东西。

  今儿婆奶奶脾气相当好,没嫌弃她事多瞎折腾,反而问她怎么烧:“要不捞两块豆腐烧汤?还是跟腌菜一块儿烧?”

  杨桃叹气:“家里豆腐吃完了,只能烧腌菜了。”

  江海潮却反对:“不,蒸着吃,把鱼头一劈两半,在上面盖腌胡椒跟大蒜头,再倒点酱油,直接蒸熟了吃,很好吃的。”

  这还是她在实验小学食堂吃到的呢,他们告诉她很好弄。

  婆奶奶头回听讲这吃法,相当怀疑到底行不行。但今天她尤其好讲话,竟然痛快答应:“好,就这么烧。”

  家公爷爷过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回来了,手上拎了一刀肉:“今儿烧个红烧肉吧。”

  婆奶奶看了眼,招呼杨桃:“去地上拔两个萝卜。”

  虞凯小心翼翼地看她们,半晌才试探着冒出一句:“今儿我妈去打生姜糖,我们一块去吧。”

  超超最激动,第一时间响应。海军倒还有点眼力劲,偷偷看大姐。

  江海潮从回家以后就趴在桌上写寒假作业,这会儿撂下笔,起身问在院子里喂鸡的婆奶奶:“走吧。”

  虞凯立刻咧嘴笑:“快点快点,刚出锅的时候最好吃。”

  家公爷爷反对:“就烧肉,纯红烧肉。”

  婆奶奶却瞪眼睛:“你也不怕腻的慌。”

  今天的中午饭可真丰盛啊,桌上有萝卜烧肉,芹菜炒肉丝,辣椒蒸鱼头,还有一大盆红烧鱼籽鱼泡,简直赶上过节了。

  婆奶奶一直给他们夹鱼夹肉:“吃吃吃,多吃点,冷了就不好吃了。”

  她自己却只吃红烧肉里的萝卜。

  如果换成平常,江海潮肯定要给她夹肉,但是今天她没心情,连鱼跟肉吃在嘴里都不香。

  桌上唯一吃得兴高采烈的只有海军和超超了。比起红烧肉,他俩竟然更加喜欢吃鱼头,辣得嘴巴嘶啦嘶啦,却舍不得收回筷子。

  好吃呢,真好吃,好好吃!

  婆奶奶也笑了下:“还能这样弄。”

  但桌上的气氛依然沉闷,三个妹头都闷头扒饭,连菜都不怎么夹。

  婆奶奶想叹气,叹到一半还是收回头了,只嘀咕了句:“那留个鱼头泡在水里,晚上再烧吧。”

  海军和超超立刻激动,他们刚才还怕吃完了鱼头会挨骂,奶奶想留到晚上哩。

  家公爷爷难得在饭桌上开口:“吃吧吃吧,多吃一点。”

  可是他的话却像晒干的咸鱼头一样干巴巴,反正三姐妹完全听不进去。她们还是头回知道,原来吃鱼吃肉也有不香的时候。

  等到吃过午饭,婆奶奶又打水继续收拾剩下的鱼时,院子门响了,虞凯期期艾艾地伸头喊:“大姐,今儿我家打生姜糖,你们要不要过来?”

  生姜糖是祭灶用的。

  没错,湖港镇祭灶王爷用的不是麦芽糖,而是加了生姜和花生的炒米糖。为什么要这样?杨家圩的饼匠师傅老城根给的解释是生姜糖好辣的灶王爷张嘴只能嘶嘶抽气,根本顾不上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

  杨桃十分怀疑其实是大人怕他们小孩一下子把做好的炒米糖全都吃光了,所以才加生姜,好辣的他们不敢多吃。

  江海潮认为这个猜测十分有道理,所以她要求老城根做炒米糖时里面别加生姜。

  老城根哭笑不得:“不能乱来的,祭灶用的就是生姜糖。好了好了,出去吧,别在这里玩了,等做好了喊你们过来吃。”

  江海潮执拗:“我不吃生姜糖,我就要不加生姜的糖。”

  加了生姜还怎么卖?

  可惜老城根是一锅锅做糖的,每一锅用的料都一样,一锅出来足有三十斤。她的二十块钱根本买不了一锅糖。

  江海潮磨着大人:“大大,你就给我做嘛,少做一点,肯定有人喜欢吃。”

  老城根要忙死了,哪有空敷衍小孩:“去去去,边上待着去,表碍事。”

  二舅母看江海潮的眼睛红红,一时疑心她被生姜汁辣到了,一时又怕小孩吃不上炒米糖气哭了,赶紧打圆场:“没事,你听听,炸爆米花的来了,赶紧去,让他多给你们放点糖,吃起来跟炒米糖也差不多了。”

  本地过年前要炸爆米花哩。因为老传统待客礼仪之一是请上门的客人吃炒米糖茶加个荷包蛋,这炒米自家炒的有,却总比不上炸爆米花来的高级正式,所以好些人家都会在年前备下爆米花。

  江海潮立刻扭头往外跑,倒是把二舅母吓了一跳,问自家儿子:“海潮怎么了?”

  虞凯急死了,压低声音简单说了事情经过,他刚才好害怕大姐会冲老城根发火,因为他总觉得大姐似乎到了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人的边缘了。

  二舅母听了直瞪眼睛:“还能这样啊。去去去,赶紧去看看吧。”

  虞凯也慌啊,大姐没弄到炒米糖卖,还不晓得要怎么爆炸哩。

  他噔噔噔跑回姑奶奶家,院子里已经只剩下姑奶奶在切菜叶子喂鸡。见到他,姑奶奶只说了声:“炸爆米花去了。”

  虞凯往村口跑,老槐树底下已经围着一圈小孩排队等炸爆米花了。

  江海潮脑袋往前凑:“能炸玉米花吗?”

  虞凯惊讶:“家里没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