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2节(2 / 2)


  赵栩想了想,点点头:“太初你说的也对。阿妧的确是她自己的,那么,我是她的好了。”

  他笑颜绽开,璀璨光华流转,美貌不可方物。

  陈太初看着赵栩的笑容,不知为什么,心里似乎也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他没有看错六郎,六郎也没有看错自己。他们就是比亲兄弟还亲的兄弟。

  “她高兴就好。”陈太初笑道。

  赵栩扬起眉:“那是当然,她高兴才好。”

  两个少年,又一次目光交会,含笑对视,坦荡荡如黄钟大吕清潺潺有赤子之心。

  他们喜爱的少女,想要守护的少女,正和姊妹们在秋千上欢声笑语。

  苏昉微微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不急,他们至少还得再等个四五年吧。再看到秋千上拼命蹬腿的赵浅予的娇憨模样,还是有一点想告诉她,自己和阿妧,就是亲如兄妹的一家人而已,不知道赵栩会不会告诉她这句话。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直到晚霞漫天,桃源社众人才依依不舍离开田庄。赵栩在马上细细把玩着六娘九娘上车前送的长鹿皮手套,朱红的线缝密实精致,十分精致好看。腕口镶嵌了一圈黑色狐裘毛,手背虎口处用朱色丝线绣着一朵熊熊火焰,燃烧正旺,灼如烈日。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原来在阿妧心里头,自己是火。太初是山。孟二是风。苏昉是林。阿妧竟然连《孙子兵法》都看,这家伙!

  但是很好,火很好。摧枯拉朽,不可遏止。他抬起头来,前面的孟彦弼正策马来回转圈,高举着自己的领巾:“果然是风的样子!哈哈。”领巾在风拂如战旗。

  看到他们几个都在看自己。孟彦弼振臂高呼:“我们必胜!”

  他们从晚霞漫天处缓缓进城,竟油然有一种阔别已久重回尘世的感觉。

  作者有话要说:  坐着有话说

  发了小糖。我也很甜。刚才看到书友豆豆的评论,唉,长叹一声。少年郎太好,只是,性格决定命运啊。太初,是我的,是你的,是大家的。

  关于剧情节奏,因为没办法满足所有人,很抱歉。第一次的社日写得这么详尽,尤其是95章的大段对话,是前半部文的收线,要收齐了,还要埋下半部的戏,又是群像戏,不通过密集对话很难铺陈。若是读者觉得枯燥,很抱歉,我的水平还不够,有待加强和学习。

  除了收线以外,这么详细,也是一个“团队融合”的必要过程。下半部的内容,不少读者都有过预言,是的,重重艰难险阻。没有社日的丰富的细节,很难在日后的人物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a和b为什么会生死相托?c和d为什么会交浅言深?他和她凭什么走到一起?说白了,这是一个升华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极其强大的互相信任的过程。八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像六郎和太初那般默契,如果简略了,身为作者,我不太能接受。毕竟过去的四年,他们没有机会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有共同目标的团体。这个团队建设,我就是这么设计的:苏昉是智谋担当,九娘是幕后引导策划,赵栩是leader,太初是执行官,孟二是搞笑暖场担当...... 看评论,感觉还是不少读者感受到了群像戏里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发展方向,也揭开了不少谜底.....

  这章,桃源社从桃源回到“围城”,是经过了洗礼的,情感、智慧、谋略。他们成长了。

  之所以写这些,因为啰嗦的我还是愿意分享自己的很啰嗦的写作心路,对,是写作,不是码字,是写小说,不是码网文。是写自己喜欢的小说。这也是狗粮的一种,因为我特别享受写作的过程。阿q精神胜利法哈哈。

  第97章

  到了中秋节这日,老天不作美,竟淅沥沥下起雨来。汴京城里的文人雅士们一片哀嚎,这月还怎么赏!各家正店脚店酒家门口挂出去的新酒招旗,在秋雨里也湿哒哒黏糊糊地打不起精神。杨楼、白矾楼这些数一数二的大酒店,幸亏前几日就重新搭建了彩楼,花头画竿和醉仙锦旗密密地排着。也有那些雨天不减兴致的风雅人,撑着油纸伞,挨家挨店地试饮新酒。

  等着中秋夜赏月放水灯会情郎的娘子们在闺中也发起了愁,这撑着伞穿着木屐在汴河边上放水灯,怎么能金翠耀目,罗琦飘香?又怎么能飘逸如嫦娥,宛转如洛神?

  翰林巷孟府翠微堂里,吕氏也在愁,按风俗,家里十二三岁的小娘子们都该在中秋这日换上成人服饰去汴河放水灯,以后就不再做女童男童打扮了。前年、去年的中秋都是那么好的月亮,六娘却要等九娘今年一起换衣。她看看面前已经换了娘子服饰的两个女孩儿,又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