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9节(1 / 2)





  谢维安也不知道发现没有,估计就算发现,也只作未见。

  他站在正中,团团拱手见礼。

  “今日贵人驾临,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实乃谢某三生之幸,寒舍略备薄酒菜肴,歌舞助兴,还请诸位尽情享用,不醉不归!”

  “今日借着谢相生辰,我也过来叨扰一杯,可惜酒量不佳,旧伤未愈,只能以茶代酒。谢相将这珍园拾掇得很好,我这一路走来,多是梨花与桃花相间而开,颜色错而不杂,必是精心打理的。”

  作为长公主的章玉碗,于情于理都要代表在场所有客人回应开场,好在她不像博阳公主那样骄傲摆足身段,很是给了主人家面子,也让场面活跃起来。

  谢维安让人倒了三杯酒,先敬长公主,再敬在场宾客。

  “不敢当殿下谬赞,这园子原先就好,我也只是借花献佛,让人将梨树和桃树都整理一遍以加区分,没想到殿下还能发现这等细节。”

  章玉碗笑了一下,正要再说两句寒暄的场面话,却听见博阳公主忽然出声——

  “珍园再好,也是从别人手里夺来的,不知谢相行走此处,可会想起昔日恩师?”

  语调高昂,如珠玉落盘。

  其实这声调并不难听,甚至可以说有些悦耳了,只是不知怎的,声调主人就非是要说出点起承转折的刁难意味。

  但听在其他人耳朵里,这无疑是“来了来了,博阳公主终于发难了,期盼已久的戏码终于开始了”的信号。

  这时候谁还顾得上去看场中歌舞,就算那些舞姬再曼妙好看,也比不上博阳公主跟左相当众掐架啊!

  但绵绵丝竹之音掩盖了两人动静,离得远一些的人,要是全程盯着他们,顶多也只能从动作猜测说话内容。

  正巧,刘复坐得近一些,刚好听了个大概,不由得伸长了脖子,像只大鹅似地前倾,恨不能把脸凑到两人中间去。

  他听不清楚的,还扭过头去问陆惟,急得像只上蹿下跳的猹。

  “博阳公主是不是提起赵群玉了?是不是?你快听听!”

  陆惟面色古怪,拿着酒杯遮掩表情。

  他习武之人,耳目自然比刘复更为灵敏,也听清了几人的对话。

  是长公主先提起珍园,才有后面博阳公主的找茬。

  虽然夸奖主人家的园子,也是应有之义,但他怀疑那妖女是不是也存了看热闹的心思,才会故意哪壶不开提哪壶。

  现在,酒还未过三旬,果真就热闹起来了。

  谢维安面不改色:“回殿下,我行走珍园,睹物思人,确实处处想起恩师,可惜景致已非旧貌,人也无法永远停在过去。”

  博阳公主冷笑:“人都说谢相遇大事则气愈静,我看是因为脸皮太厚,怕比这长安城城墙还厚,才会刀枪不入,喜怒不形于色!”

  “珍园乃陛下所赐,非我所取,老师于我有恩,于国却有害,先论大义后论私情,方为人臣之道。”

  谢维安看她的目光,就像看一个无理取闹的孩童,说出来的话却更让博阳公主气愤。

  看见他们俩针锋相对的场面,章玉碗几乎可以确定,刚才刘复说的那些什么男女恩怨情仇的流言,都是以讹传讹。

  博阳公主再风流,也不可能对这样的谢维安动心,两人压根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谢维安也一样。

  只是世人多爱耸人听闻真假难辨的谣言,就像先前谣传皇帝与宋今有一腿,哪怕再离谱,也有人去信。

  博阳公主讥讽道:“你如此大义凛然,不知当年拜在赵氏门下时,是不是也这样清高?我可听说你当初为了博得赵群玉青眼,亲自去山上采了药,又亲手为赵群玉洗脚,还说是以父待师。世人可知道,谢相还有这样谄媚的一面?”

  洗脚这些事过于隐秘,博阳公主估计也编不出来,约莫是从前在赵炽口中听说的,也可以想象赵党里像博阳公主和赵炽这样的身份,一直都看不大上谢维安。

  话说到这份上,眼看就要撕破脸,淮阳郡王章年只好出面打圆场。

  “今日是谢相生辰,我们是过来祝寿的,还是不要说这些扫兴的话了,不如喝酒赏美人吧!”

  谁知博阳公主已经骂上头了,根本不是寻常人能拦住的。

  她看着这园子,哪哪都觉得不顺眼,再见到谢维安那云淡风轻的神色,不由啐了一口。

  “三姓家奴,也配用此园!”

  打人不打脸,何况这是主人家的生辰宴。

  一时间,固然歌舞还在继续,可那乐器吹奏好像都变得凌乱起来,声音也小了不少,距离近些的客人,无不微微变色,面面相觑,都不知如何是好。

  义安公主也很为难,她素来不爱出头,这种场合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可亲姐口出无状,她却不好再沉默下去。

  世人都知道博阳公主因为赵家倒台而和离,谢维安也很清楚这一点。

  他能忍到现在,说不定也是心里有愧,但博阳公主这样当众打脸,弄不好谢维安怀恨在心,在旁人看来,博阳公主此举亦是跋扈。

  “阿姊,今日……”

  “今日谢相将生辰宴会放在珍园,不正是摆明了想说自己铲除赵党,忘恩负义?我更该成全他才是!”

  博阳公主丝毫不想领她的好意,直接抢过话。

  义安公主默默扶额,感觉心累。

  这下场面更不好收拾了,弄不好今日就要不欢而散。

  博阳公主身份放在这里,在场除了寥寥数人,其他还真没有敢出言相劝的,连严观海的长子,一个半大少年,也只能张口结舌,不敢插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