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五十幕 坑(2 / 2)


当然了,此时的杜邦,已经没有剩下太多技术人员了。

甚至,现在还剩下,没有加班的技术人员,对于再造一个工厂也是一脸懵逼。

因为他的能力有限,所以他根本就做不到再造一个工厂。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个萧条的时间里,曾经设计过造船行业的资深总工程师,说不定都在路边卖汉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再招一些技术人员,简直不要太轻松。

不过,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放弃寻找罪魁祸首的念头。

可是,他们调查了半天,却调查不出什么来。

这倒不是道格这边的反侦查意识有多好,只是这个时代对于调查来说,科技水平依旧不够。

不过,水平不够,可以依靠人来凑。

杜邦请了几乎所有侦探,想要让他们探明到底是谁对他们动的手。

面对着巨额的奖金,侦探们哪里能把持的住?

他们甚至都没有看过掏钱这么阔气的雇主,更别提比佣金还要多不知道多少的奖金。

尽管侦探们并没有调查出什么,但是他们依旧在努力的调查。

他们说,他们不是为了钱才这样努力,而是他们坚信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凡是走过,必有痕迹。”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算他是一个不与任何人交流的野人。

如果有人要寻找他,也能通过他留下的痕迹,寻找到他。

侦探们中间有一个说法,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他就会像是踩在雪上一样,留下自己行动的脚印。

反侦察能力低的人,就是过膝的鹅毛大雪,穿着婴儿盆那样打的鞋子,踩出来的痕迹。

只要不是瞎子,就能够看出来。

而那些反侦察能力高的人,就像是整个冬天里好不容易盼来的第一场雪,薄薄地,脚印落上去也是轻轻的,但还是有可能根据这些,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情报。

不过,哪怕走过就会留下痕迹。依旧还是怕一件伟岸的东西,那就是――时间。

没错,就是害怕时间。

证据就像是在雪堆里的脚印一样,一旦雪融化了,脚印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虽然侦探们嘴上说的好像是很有信心,但是他们其实一个个都快着急死了。

那……那么多钱!

只要干完这一票,岂不是移民英国都行?

只不过,听说英国的气候不是太好,总是阴雨连绵的天气。

这样的话,抓住了制造爆炸的人,说不定移民法国也行。

虽然,这样做白日梦的侦探,连法国都没去过。

只是听说过巴黎这么个地方。

调查作案人员谋求反击的杜邦,也没有忘记在宣传领域反击。

他们开始找媒体洗白了。

甚至,他们还找了不少美国报业集团旗下的公司。

对于这样的洗白文章,布莱尔特意向道格请示了一下。

之所以要请示,主要是因为布莱尔不确定要不要为杜邦洗白。

道格对此倒是来者不拒,他让布莱尔酌情将绝大部分报纸,都分别与杜邦谈下了合作。

谈下了合作,洗白的文章发表了。

但是,效果却没有杜邦想像的那么好。

因为,这些洗白,几乎没有人认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杜邦那边的人,洗白的时候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洗白的内容,只有有真实性,能够让读者产生信服的感觉,他们才能够相信。

像是杜邦提供的文章,都是那种文字水平较差的文章。

这种文章,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杜邦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们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雇佣一位优秀的记者,写更好的洗白文章了。

至于为什么不是所有美国报业集团的公司,都接了杜邦的广告。是因为布莱尔不想杜邦发现异常。

如果所有报纸,都答应了杜邦,说不定杜邦那些人真的能发现一些什么。

例如,发现美国报业集团,真的就是美国报业集团,而不是随随便便起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只是一个所有事情只有一个人做的小公司。

但是,在这个名称愈发浮夸的年代,美国报业集团,算不上是最浮夸的。

除了美国报业集团之外,像是泛美报业集团,美洲报业集团,或者是世界报业集团的名字也都有。

还好,没有宇宙报业集团这样的名称。

道格取这样的名字,寄希望于这样的名字,能够让更多的人相信美国报业集团的名头。

但实际上,在实际的采访中。

对于美国报业集团这个名称,美国报业集团下面的报纸,却几乎都将他们去掉了。

这不是因为那些下面的报纸不听话。

恰恰下掉美国报业集团的要求,正是布莱尔下发的。

虽然,联合在一起对外公开,听起来就大气磅礴。

但是,目前道格对于报纸的要求却不是这样。

他希望能够在事实垄断的时候,市面上的报纸看起来却都是独立的。

毕竟,哪怕是再畅销的报纸,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而不同的人群之间,可能还会有一些矛盾。

想要满足所有人,不如就让他们互相不知道,自己看的东西,其实出自于一批人之手。

这样,甚至可以引导他们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切的交流。

到时候,只要是人脑子打出了狗脑子,报纸还就有新的题材可以讨论了。

报纸在这个年代,尽管销量并不是很多。

但是,作为公共知识唯一获取的地方,看过报纸的人真的不少。

卖出去的一份报纸,甚至要被超过十个人看一遍。

这个年代的识字之人,对于信息的获取,依旧有着很大的需求。

只不过,有的人能买得起看得懂报纸,有的能看得懂报纸但是买不起,还有的既看不懂报纸也买不起报纸,只能听别人说报纸里面的新闻了。

布莱尔这边,留了一部分报纸喷杜邦,另外一些报纸,却收着杜邦的钱说着好话。

甚至,当杜邦的人了解的时候,发现有时候舆论是在朝着他们的方向倾斜。

但是,没过多久,又会丧失回去。

杜邦在这一次次波动中,一次又一次的花钱。

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在他们看来,似乎自己已经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哪怕在舆论领域战胜道格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他们又怎么能想到,他们花的每一分广告费,都是在让道格的钱包变的更鼓一些,财富更多一些。